夜书所见古诗深层意蕴:秋夜景致中的羁旅情思探析 夜书所见古诗深深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七言绝句,通过秋夜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下面内容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及全诗赏析:

诗句解释

1. 萧萧梧叶送寒声

  • 萧萧:风吹梧桐叶的沙沙声。
  • 送寒声:秋风带来寒意,暗示季节的萧瑟。
  • 句意: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沙沙声响,仿佛送来阵阵寒意。
  • (引用、14)

    2. 江上秋风动客情

  • 动客情: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 句意:江上秋风阵阵,勾起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引用、3)

    3. 知有儿童挑促织

  • 挑促织:用细枝拨动蟋蟀,指儿童捉蟋蟀的嬉戏。
  • 句意:隔着篱笆,诗人看到远处一点灯火,猜测是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捉蟋蟀。
  • (引用、6)

    4. 夜深篱落一灯明

  • 篱落:篱笆。
  • 句意:夜深人静时,篱笆旁的一盏孤灯格外明亮。这一场景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
  • (引用、14)

    全诗赏析

    1. 情感主题

    全诗以“客情”为核心,通过秋夜寒声、江风孤灯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凄凉与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儿童捉蟋蟀的乐景与诗人的悲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以乐衬哀”的感染力(引用、3、24)。

    2. 艺术手法

  • 动静结合:前两句以“梧叶声”“秋风声”渲染秋夜的寂静,后两句以儿童捉蟋蟀的动态画面打破沉寂,动静交织中凸显孤独(引用4、60)。
  • 通感与对比:用“送寒声”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强化萧瑟气氛;以儿童的天真无忧反衬诗人的羁旅愁思(引用5、24)。
  • 倒装结构:三四句实为因果倒置,先见“一灯明”,再推测“儿童挑促织”,增强画面感和联想空间(引用5)。
  • 3. 意象深意

  • 秋风与梧叶:象征漂泊与时刻流逝,呼应晋人张翰“见秋风思莼鲈”的典故,暗示归乡之愿(引用、60)。
  • 篱落孤灯: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孤栖天涯”的隐喻,灯光如星点般微弱却牵动乡愁(引用、36)。
  • 4. 语言特色

    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如“动”“挑”等动词精准传神,既描绘场景,又暗含情感波动(引用2、60)。

    创作背景

    此诗为叶绍翁客居他乡时所作。南宋文人常因战乱或仕途辗转漂泊,诗人借秋夜寂景,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篱笆下的灯火,既是童年记忆的载体,也是对故土温馨生活的怀念(引用4、36)。

    拓展资料

    《夜书所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秋夜图景,通过景物的“寒”与“暖”、“静”与“动”对比,深刻传达了游子的孤寂与乡思。诗中“一灯明”的细节尤为动人,既是现实观察,也是情感投射,展现了叶绍翁细腻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