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5年最新政策及研究成果,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需采取体系性策略,结合技术革新、制度完善和公众参与,具体方案如下: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
-
流域调水工程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难题,通过大型调水工程实现区域平衡。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输送至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北方缺水难题。其他工程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则解决城市供水压力,形成全国“四横三纵”水网格局。 -
库与水利枢纽建设
兴建水库调节季节水量,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分别调控长江、黄河水量,兼顾防洪与资源调配。同时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增强生态补水能力。
二、提升利用效率与节水技术
-
业节水改造
-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替代传统漫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目标从0.4提升至0.6以上[];
- 调整作物结构,种植耐旱品种,减少单位面积耗水量。
-
业节水减排
- 对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实施用水定额管理,推广循环用水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需达80%以上[];
- 强制要求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达标回用。
-
镇节水降损
- 改造老旧供水管网,降低漏损率至10%以内;
- 普及智能水表及节水器具,推动再生水用于绿化、冲厕等领域,目标到2035年非常规水源利用率超300亿立方米[]。
三、强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
头防控与末端治理
- 严格限制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排放,重点监控入河排污口;
- 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升级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达Ⅳ类以上标准。
-
态补水与水源涵养
- 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湖工程,恢复河湖天然岸线;
- 对超采地下水区域实施回灌,维持地下水位安全阈值[]。
四、完善制度保障与技术创新
-
律与政策体系
- 落实《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推行“河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
- 建立阶梯水价和用水权交易市场,通过经济杠杆调节用水行为[]。
-
技赋能管理
-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水质、水量,构建水资源核算平台;
- 研发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及中水回用技术,降低对传统水源依赖。
五、全民参与与觉悟提升
-
育与宣传
- 通过学校课程、社区活动普及节水聪明,倡导“一水多用”生活方式(如洗菜水浇花);
- 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节水案例,进步公众对水危机的认知。
-
会监督机制
- 建立企业用水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举报违规排污行为;
- 开展“水效领跑者”评选,树立行业标杆[]。
施路径建议:
- 短期(2025-2030年):重点完成农业灌溉设施改造、高耗水行业节水达标;
- 中期(2030-2035年):实现全国水网互联互通,非常规水源利用率提升至25%;
- 长期(2035年后):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过上述措施,可在保障经济进步需求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