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医古文
(课程代码:02976)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编
2017年12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医古文(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科)专业的选考课程,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现象的学科,是进修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研读中医药古籍、开启中医药宝库大门的工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进修目标是进步古汉语阅读能力,以利于后续中医经典课程的进修以及中医药古籍的阅读。通过本课程的进修,要求考生掌握一千个左右常用古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语言文字基础聪明,能够借助辞书比较顺利地阅读古代中医药学著作。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进修中医经典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其课文内容的领会又需要一定的中医基础聪明,故本课程的进修宜安排在中医基础学说之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之前进行。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单元一古汉语与古医籍聪明
第一章汉语的历史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进修,了解汉语形成与进步的历史经过,熟悉古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语的历史(一般)
领会:了解汉语的起源与进步的历史。
(二)古汉语的特点(次重点)
领会:古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汉字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1.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构造方式及判别技巧,并能通
02976医古文(一)考试大纲第1页(共23页)
过结构分析辨认或领会常用汉字的本义;
2.领会文字使用与进步中出现的变异现象,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与繁简字的概念及识别技巧。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字的结构(重点)
识记:1.许慎提出“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汉字形体演变经历的五个阶段。
3.象形字的含义。
4.指事字的含义。
5.会意字的含义。
6.形声字的含义。
领会: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应用:掌握文选与本章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字予以正确分析。
(二)辨别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次重点)识记:1.通假的含义及识别通假字的依据。
2.古今字的含义。
3.异体字的含义。
领会:1.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影响。
2.分辨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四种用字现象的区别。应用:1.对文选和本章的所有常见通假字例字能够正确辨识。
2.异体字的类型,对文选和本章的所有常见异体字能够正确辨识。
3.繁体字的简化技巧,对文选和本章的所有常见繁简字能够正确辨识。
(三)常见汉字部首(一般)
应用:识记中医药典籍中常见的汉字部首聪明,有助于领会汉字意义。
第三章词义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构词的特点。
2.了解词汇变化的情况。
3.了解词义演变的形式,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异及沟通情况。
4.识记文选和本章中所举的词例。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词的构造与词义(次重点)
识记:1.词的含义。
2.单音词、复音词的含义。
3.单纯词、合成词的含义。
领会:1.语素和词的区别。
2.词义的特点。
(二)词的内部体系与词际关系(重点)
识记:1.词的固定意义在词典中以义项的形式记录下来,义项是词在词典中的意义单位。
2.词的本义是该词产生时的意义,一般是指文献语言材料所能证明的最早意义。
3.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的概念。
领会:1.汉语中大部分词都呈多义性,主要是词义引申的结局。本义与引申义,先后引申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个意义之间的某种共性便是其内在联系的桥梁。
2.词义引申辐射式、链条式与综合式的概念。
3.词义引申的规律通常表现为由具体到抽象,由特定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义三个方面。
应用: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的辨析
(三)词汇的变化与词义的演变(一般)
识记:词汇的变化主要有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汇的替换三种情况。
领会:词义演变的三种形式:扩大、缩小和转移。
第四章语法与修辞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独特语序的语法现象,并能准确辨析医学文选中的古文独特语法;
2.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关系。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文独特语法(重点)
识记: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中,其词性、影响和意义常常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具有了原本没有的词性、影响和意义的语法现象。
领会:词类活用和独特语序两类语言现象对古代医籍句意的影响。
应用:1.掌握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用法,能结合具体语境予以准确辨认,并能够说明其语法特点及意义。
2.掌握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能在具体语境中予以辨认,并能够说明其语法影响及意义。
3.掌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缘故和条件,能在具体语境中予以辨认,并能够说明其语法影响及意义。
4.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概念,能在具体语境中予以辨认,并能够说明其语法影响及意义。
5.掌握古代汉语主谓倒装的定义,在古文阅读时能利用语境的提示作
用,辨认主谓倒装,并能准确翻译。
6.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及前置的条件: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宾语时前置;用代词“之”“是”来提前宾语;介词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常常前置等。在古文阅读时能利用语境的提示影响,辨认前置宾语,并能准确翻译。
7.掌握古代汉语定语后置的定义及后置的情形,在古文阅读时能利用语境的提示影响,辨认定语后置,并能准确翻译。
(二)修辞(次重点)
领会:修辞手法比喻、借代、避复、引用、委婉、割裂、错综、分承、举隅、互备的概念,及其对句子结构和意义的影响。
应用:熟悉并能辨别指定教材词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在此基础上领会词句意义。
第五章音韵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进修,了解古汉语语音演变进步的历史,熟悉古汉语注音的技巧与注音术语,学会借助前人的注音阅读古籍。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重点)
识记:1.音韵学的含义。
2.传统音韵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部分。
3.反切指用两个汉字拼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技巧。
领会: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声纽、韵部、字母、声类、韵母、清浊等。
应用:重点熟悉用反切注明字音的方式。即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合并在一起便是被切字的读音。
(二)广韵(次重点)
识记:1.《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历史上保存完整并广为流传的一部韵书,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状况。
2.《广韵》分为平、上、去、入四部,所收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
(三)上古音的声纽和韵部(次重点)
识记:1.上古音是指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体系,它相对于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
2.顾炎武是古韵学的奠基人,音韵学代表作是《音学五书》领会:上古音声纽和韵部的研究成就
(四)古音学的运用
领会:古音学聪明对古籍阅读与整理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训诂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进修,了解“训诂”、“训诂学”等名词的含义,了解训诂的源流及各个历史时期训诂的特点;熟悉常用训诂术语;掌握基本训诂技巧,能准确地领会古代医籍中的词义。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医籍训诂的内容(次重点)
识记:1.训诂是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义、语法、修辞等聪明以解释古代书面语言词义为主的一门学问。
2.直音法的含义。
3.解释字词是古医籍训诂中的最基本的内容。
领会:1.训诂学发生进步的七个时期。
2.古医籍训诂的内容:注明字音、解释字词、分析文法、阐发医理。
(二)基本训诂技巧(重点)
领会:因形求义、因声求义的内涵。
应用:运用基本的训诂技巧把握古籍中的词义。
(三)常见训诂术语(次重点)
应用:熟悉训诂术语,并指导训诂操作。
(四)训诂实例分析(一般)
应用:分析体会古籍训诂的实例,更加准确地把握原文含义。
第七章辞书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进修,能够选择合适的辞书指导阅读,解决古籍阅读中出现的语言难题。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辞书的编排与检索(重点)
识记:1.现代的古汉语常用辞书主要采用按部首编排、按音序编排、按笔画编排、按号码编排等技巧。
2.部首编排法是汉语辞书最常用的编排技巧。
应用:掌握常用辞书的编排体例,并能熟练检索辞书,用于阅读古籍。
(二)常见辞书示例(一般)
识记:1.我国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全文收字9353个,共分540个部首。
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专书,也是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词典。
3.《广韵》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韵书,保存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和训诂资料,反映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和词义训诂。
4.《汉语大字典》按照笔画编排法,在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能反映该字形体演变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字形结构的演变。
5.《中国医学大辞典》按照词目笔画顺序编排,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工具书意义的综合性中医辞典。
第八章古医籍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进修,了解历代医学典籍的进步情况,领会中医目录学著作对研读中医古籍的重要影响。熟悉校读的术语与技巧,学会借助前人的注释阅读古籍,避免讹误。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医籍概说(一般)
识记:1.《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学说体系的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进步的基础,它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说经典著作。
2.金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3.类书是按照“分类隶事”的规则,把各种书籍中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而成的工具书。比如徐春甫编写的《古今医统》。
领会:1.古医籍的特点:抄本数量多,医方著作多,精校古籍少,隐喻性的语言。
2.了解历代医学典籍的进步简史。
3.中医丛书和中医类书的区别。
(二)医籍与目录(次重点)
识记:1.目录的含义: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即目录。
2.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领会:1.目录的分类。
2.目录的影响。
3.了解重要的中医目录著作。
(三)医籍的校读(重点)
识记:常用的校勘技巧归纳为四种: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领会:校读法的前提是校,校读法的目的在于准确掌握古籍的义理。
应用:了解古代医书注释所涉及的术语讹、衍、夺、倒、错简的内涵,并能在阅读古籍时辨认诠释。
单元二——单元七医学文选
一、进修目的与要求
从教材单元二—单元七四十篇医学文选中遴选出十六篇作为自学考试的重点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和领会,增强对古汉语的感性认识,积累词汇量,熟悉语法,培养语感,从而进步古医籍的阅读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用实词、虚词、成语典故的意义和运用,尤其应注意古今意义不同的实词、同形词、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和固定结构;
2.掌握通假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对应关系;
3.掌握语句倒装、实词活用等语法现象;
4.熟悉课文的内容,并能翻译成准确、通畅的白话文;
5.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考核聪明点与考核目标
所选十六篇课文,按照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分为三个聪明层次:
1.重点:《扁鹊仓公列传》、《华佗传》、《汉书·艺文志》、《伤寒杂病论序》、《类经序》、《温病条辨序》、《养生论》、《大医精诚》、《病家两要说》、《不失人情论》。
2.次重点:《丹溪翁传》、《黄帝内经素问序》、《本草纲目序》、《与薛寿鱼书》。
3.一般:《秋燥论》、《医话四则》。
进修课文需要关注的聪明点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重点词、成语典故、实词活用、倒装句、重点句。其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重点词、成语典故,侧重于识记;实词活用、倒装句,侧重于领会;重点句,侧重于应用。
每篇课文的考试重点均按上述栏目罗列如下,根据具体情况,有的课文并非各栏目皆备。各栏目所列内容均以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某些重点词前后附有带括号的词句,是为了标明该字词的具体位置。课文深入了解前数字为该课文在教材中的排序号。
(六)《汉书·艺文志》(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昔仲尼没(没—殁)战国纵衡(衡—横)撮其指意(指—旨)经落(落—络)纷然?乱(?—淆)朕甚闵焉(闵—悯)箴石汤火(箴—针)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齐—剂)犹慈石取铁(慈—磁)以?为剧(?—愈)辩五苦六辛(辩—辨)反之于平(反—返)今其技术?昧(?—暗)
重点词
乖纵衡燔黔首迄(孝武世)礼坏乐崩喟然校数术方技(会向)卒卒(父业)删(用)度齐和至齐?瘛假(药味)滋因(气感之宜)中医寿考游求闭意平心怵惕弥索隐行怪述生生之具?昧
领会:实词活用
至秦患之(患:为动用法)以愚黔首(使动用法)
向辄条其篇目(条:名词活用作动词)原人血脉(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为剧(?:动词活用作名词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以生为死(生、死: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反之于平(反:使动用法)皆生生之具(生:使动用法)以序方技为四种(名词活用作动词)
应用:重点句
[1]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2]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3]神仙者,因此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八)《扁鹊仓公列传》(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殒与语曰(殒—间)尽见五藏症结(藏—脏)诸大夫?而公族弱(?—强)国中治穰过于众事(穰—禳)故暴苈而死(苈—厥)治病不以汤液醴洒(洒—酾)案?毒熨(案—按)因五藏之输(输—腧)诀脉结筋(诀—决)揲荒爪幕(荒—肓,爪—抓,幕—膜)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咳—孩)以郄视文(郄—隙,文—纹)病应见于大表(见—现)目眩然而不查(查—瞬)厉针砥石(厉—砺)八减之齐(齐—剂)能使良医得蚤从事(蚤—早)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伎—技)日嗽三升(嗽—漱)君要胁痛(要—腰)建故有要脊痛(故—固)县权衡(县—悬)
重点词
谨遇殒(与语)敬诺上池之水殆垣特……耳(血脉)治(必)殒治穰膈鸣得无……乎诞之醴酾案?毒熨拨因(五藏)搦揲湔浣曾咳婴决者曲止中阙窃举弃捐填沟壑因嘘唏服臆长潸涕厉(针)砥(石)有殒更(熨)(使之)起(退)走奈……何羸重(难治)带下医由(当)传之(长安)坐(法)(不)乳旋(乳)往(四五日)亟京(下)(四分)所柔汤(尽)识(有)数(者)诊籍见(妒)尺牍
成语典故
以管窥天以郄视文领会:实词活用
扁鹊独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臣能生之(生:使动用法)
先生得无诞之乎(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齐桓侯客之(客:意动用法)
不治将深(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使圣人预知微(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人之所病(病:名词活用作动词)
轻身重财(轻、重: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闻贵妇人(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西之长安(西:名词作状语)
别人之脉各名之(名:名词的为动用法)
故乃别百病以异之(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倒装句
而何怪(动宾倒装)
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定语后置。)
何以言太子可生也(介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百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2]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3]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5]故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大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九)《华佗传》(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一名?(?—敷)病亦行差(差—瘥)蒜齑大酢(酢—醋)立吐推一枚(推—蛇)县车边(县—悬)属使勿逐(属—嘱)佗针鬲(鬲—膈)数乞期不反(反—返)君病肠臃(臃—痈)?之所吐(?—咳)故当死(故—固)卿今?健(?—强)忽忽不忍从求(忽—匆)引蓊腰体(蓊—挽)四曰?(?—猿)佗授以漆叶青黏散(黏—粘)
重点词
辟(不)就且(百岁)分剂节度应(除)(某)许行差刳须臾难向来饼(自)相(谓)无何策恚不快痛痒寻(差)竟(死)斯须食顷(三升)许(三)期案(脉)稍(小差)可所见(业)笃(重)当(得)暂(还)数(乞期)敕信(病)收(送)考验首服(实)工(所)悬含宥考竟?死将爱已(故)见(收)劳动极熊颈鸱顾引蓊(五)禽因(上)瘳率
领会:实词活用
便饮其麻沸散(饮:使动用法)若当针(针:名词活用作动词)
缝腹膏摩(膏:名词作状语)家人车载欲往就医(车:名词作状语)此脉故事有胎(故事:名词作状语)太祖累书呼(书:名词作状语)熊颈鸱顾(熊、鸱:均为名词作状语)并利蹄足(利:使动用法)
因上着粉(上:名词作状语)利五藏,轻体(轻:使动用法)倒装句
多所全济(主谓倒装)与君散两钱(定语后置)应用:重点句
[1]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2]即如佗言,立吐推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3]荀?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4]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5]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蓊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一三)《丹溪翁传》(次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班班可纪(纪—记)又顷而?动(?—唇)三饮之?矣(?—苏)辟如滴水之器(辟—譬)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丈(丈—志)足以激贪而厉俗(厉—励)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葆—保)
重点词
讳益(闻)其(肯)游艺及物向(所习)一(于医)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鲜克旁(通)褊笃敷扬一(断)涣焉无何瘳良(验)声闻消息辐凑班班(无)伦(酒且)内仍(用)衣裾少选胶(于古方)靳靳春秋简悫贞良刚严介特节宣折节拂衣一(以)浼焉卓卓大方利害源委毓一(语)溥(直)谅少(之)
领会:实词活用
日记千言(日:名词作状语)翁穷昼夜是习(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遂北面再拜以谒(北面:名词作状语)始皆心服口誉(心、口:均为名词作状语)
盖得之病后酒且内(酒:名词活用作动词)三饮之苏矣(饮:使动用法)皴其皮(皴:使动用法)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声、影:均为名词作状语)
非其友不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激贪而厉俗(激、厉:均为使动用法)又可以医师少之哉(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倒装句
翁穷昼夜是习(动宾倒装)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去本而末是务(动宾倒装)
应用:重点句
[1]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2]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影附,翁教之忘疲。
[3]翁简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
[4]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5]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一四)《伤寒杂病论序》(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卒然遭邪风之气(卒—猝)而方震栗(栗—?)?若游魂(?—蠢)撰用《素问》(撰—选)并平脉辨证(平—辨)经络府俞(俞—腧)知之次也(知—智)
重点词
(才)秀曾(不)企踵崇饰婴冽进退游魂徇素(多)向(余)稔寻(余)自非演口给相(对斯须)短期明堂阙庭见(察)亚(之)(博)识宿尚事(斯语)
成语典故
冰谷思过半窥管领会:实词活用
华其外而悴其内(华、悴:均为使动用法)感往昔之沦丧(感:为动用法)
伤横夭之莫救(伤:为动用法)
倒装句
惟名利是务(动宾倒装)毛将安附焉(动宾倒装)
彼何荣势之云哉(动宾倒装)未之闻也(动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2]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3]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
理致哉?
(一七)《黄帝内经素问序》(次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其数焉(?—乃)大济蒸人(蒸—?)华叶递荣(华—花)而世本纰缪(缪—谬)将升岱?(?—岳)阙漏名目者(阙—缺)
重点词
释缚仁寿斯契稽征忒天机迅发蒇谋或(识)动幽赞命世间(出)蒸人弱龄夙式龟镜纰缪淹(莫)适得失臻(深)遂环周用(传)勒敷畅列宿鳞介夭枉夷夏俾工徒惟徽音累属(岁)次
成语典故
三坟行不由径目牛无全奎张不乱领会:实词活用
不谋而遐迩自同(遐、迩: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勿约而幽明斯契(幽、明: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妙识玄通(妙、玄: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目牛无全(目:名词活用作动词)
日新其用(日:名词作状语新:使动用法)
退《至教》以先《针》(退、先:均为使动用法)群疑冰释(冰:名词作状语)
加字以昭其义(昭:使动用法)别目以冠篇首(目:名词活用作动词)
增益以光其意(光:使动用法)皆朱书其文(朱:名词作状语)
庶厥昭彰圣旨(昭彰:使动用法)
倒装句
妙识玄通(动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一八)《本草纲目序》(次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纪称(纪—记)津津然谭议也(谭—谈)阙者缉之(阙—缺)以共天下后世(共—供)
重点词
觇猜然癯然津津然北斗以南长物钝椎(长)耽啖渔猎迨国朝旧(矣)芟缉僭(细)玩土产体用靡冰壶玉鉴究竟觏格物(相)倾博(支机)恚盍锲味(《太玄》)上元日
成语典故
晨星瓷玉莫剖朱紫相倾
领会:实词活用
不可枚数(枚:名词作状语)讹者绳之(绳:名词活用作动词)
僭名曰(名:名词活用作动词)毛发可指数也(指:名词作状语)倒装句
猜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均为主谓倒装)应用:重点句
[1]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
[2]予窥其人,猜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自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3]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一九)《类经序》(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大如阴阳变化(而—如)固不足深辨(辨—辩)
繇此言之(繇—由)其何裨之与有(与—欤)
滑撄宁之撮钞(钞—抄)由是?索两经(?—遍)
能葆其真(葆—保)苞无穷(苞—包)
而言不能该者(该—赅)隐者见(见—现)
因敢忘陋效?(?—颦)不屑沿街持?(?—钵)
此余之因此载思而不敢避也(载—再)而锡之斤正焉(锡—赐)重点词
发明肇端曲折靡胪列(岂)直规规业已辟臆度弁髦什一杀赤子涂地无以其(故)其(于至道)邈绎金石珠玑粤比醒糙指迷难易更秋稍(得)两仪三才五内三垣治(内)四大五宫协惟一指诸掌连属拾翼歧贰祀虞阚操觚毫(端)数四掖相成黄钟吉
成语典故
由堂入室驹隙百年二竖效?蚊负沿街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壁影萤光
领会:实词活用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极、穷、悉: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靡不缕指而胪列焉(缕:名词作状语)目医为小道(目:名词活用作动词)
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弁髦:名词作状语)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理、法: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奈何今之业医者(业:意动用法)盛盛虚虚(盛、虚:均为使动用法)
盛盛虚虚(盛、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庶晰其韫(晰:使动用法韫:动词活用作名词)
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类:名词作状语)此欲醒糙指迷(醒:使动用法)
则不容不类(类:名词活用作动词)三才位矣(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明能烛幽(烛:名词活用作动词)血脉贯矣(血脉:名词作状语)
倒装句
其何裨之与有(动宾倒装)讹以传讹(介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
[2]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因此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3]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4]因敢忘陋效?,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5]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
[6]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二○)《温病条辨序》(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亡—无)以阙如为耻(阙—缺)
庶几幽室一镫(镫—灯)罕得十全(全—痊)
嗜学不厌(厌—餍)抗志以希古人(抗—亢)
病斯世之贸贸也(贸—辩)折杨皇敲(敲—花)
重点词
作者述者诚亡如鲜阙如疴迨亦(知)相与宗(之)生民亟(矣)墨守庶几方且訾同一辙治洽学明溯原问道长沙当名辨物向方十全秉抗志希贸贸摅笥亟(宜)旦暮夭札(后世之)幸(吴子之)幸听然和(仅)一(任当世)评骘壮月既望
成语典故
知十举一反三御风以?指鹿为马幽室一镫中流一柱下士闻道折杨皇敲阳春白雪
领会:实词活用
人之所病(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相与宗之(宗:名词活用作动词)接着当名辨物(当:使动用法)犹且各是师说(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抗志以希古人(抗:使动用法)虚心而师百氏(师:名词活用作动词)
穷源竟委(穷、竟: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譬如拯溺救焚(溺、焚: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知我罪我(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倒装句
概未之及(动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2]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3]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二七)《秋燥论》(一般)
识记:重点词
霄壤就(燥)(相)谋斯(草木)(天气)肃奈何背戾(一)抉然则遽(燥)(星)润(露)湛天香四塞孟月季月二分二至王气平人(所)加天真(几)顿珠辉玉映却(暑)比例赤地皴揭(肉)烁(云)?治节(此)惟纪纲火)刑型埴(欲)仍白血菁英(可)掬(一)乘忽焉华盖?郁了(无)馀义(左)渺面尘□(疮)(可)赞
应用:重点句
[1]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2]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抉也。
[3]岂有新秋月华露湛,星润渊澄,天香遍野,万宝垂实,归之燥政,迨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天降繁霜,地凝白卤,一往坚急劲切之化,反谓凉生,不谓燥乎?
[4]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燥之所胜,亦云?矣。
(二九)《医话四则》(一般)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以螃蟹数逾生捣(逾—斤)如火薪然(然—燃)
重点词
立异矜奇轻重孟浪羁延(字)期(曾)元不肖(以)质束手骤(不得)肩舆擘开合则(极顺)望洋沮镇日浪遽讵昃累累如响斯应经月木(落)惟(于此)
领会:实词活用
时因肩舆道远腹饿(肩舆:名词活用作动词)此症何碍于食(食:名词活用作动词)
倒装句
而用甘草之细小者(定语后置)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定语后置)人咸不之信(动宾倒装)
应用:重点句
[1]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
[2]医必父而子,子而孙,如是其业则精,始服其药,若传至曾、元,更为名医矣。其间贤者不待言,其不肖者若何?
[3]细思其故,得毋来诊时日已西沉,行急而咳亦甚,因之气塞脉乱,乃有此象欤?然惟于此而愈不敢自信矣。
(三四)《养生论》(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较而论之(较—皎)则嚣然思食(嚣—枵)薰辛害目(薰—荤)颈处险而瘿(险—岩)声色是莒(莒—耽)攻之者非一?(?—途)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由—犹)志以厌衰(以—已)绥以五教(教—弦)重点词
两(失)一(集)流离嚣然衔(哀)殷(忧)劲刷仅乃赫然植(发)诬生理蠲薰辛蒸(性)染(身)(无使)延玄黄淫哇悖平粹蕞尔自用闷若(无)端纵(少)一切庶几所由畎浍尾闾坐(望)
交赊相倾希静悠悠(静)泰醇泊独著?绥遗生领会:实词活用
神仙虽不目见(目:名词做状语)虱处头而黑(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麝食柏而香(香: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颈处险而瘿(瘿:名词活用作动词)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芬: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外物以累心不存(累:使动用法)
倒装句
何以言之(介宾倒装)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均为动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3]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4]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三五)《大医精诚》(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血脉荣卫(荣—营)浮沉教紧(教—弦)俞穴流注(俞—腧)至?至浅之思(?—粗)长幼妍蚩(蚩—媸)勿避(?—险)
愧?怜(?—惭)安然?娱(?—欢)人神之所共?(?—耻)谈谑(?—喧?—哗)墟?声名(墟—炫?—耀)治差一病(差—瘥)
重点词
经方尚今(病)今(以)殆(已)了含灵妍蚩华夷功夫形迹苍生生活良其(嘻虫)混沌大段一念蒂芥(大医之)体澄神内视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参差审谛覃思邀射顾眄丝竹珍羞迭荐谈谑訾矜戴面阳德阴德寻诬经略谅(非)救济曲碎鄙俚
领会:实词活用
盈而益之(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虚而损之(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何以得其幽微(幽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博极医源(博、极: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贱畜贵人(贱、贵:均为意动用法)则市而用之(市:名词活用作动词)
人神之所共?(?:意动用法)
成语典故
道听途说向隅膏肓
倒装句
艺能之难精者也(定语后置)何以得其幽微(介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3]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
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4]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三八)《病家两要说》(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所见?同(?—略)?听浮议(?—遍)不反者(反—返)有莒阁之?(莒—耽阁—搁?—误)昧经权之?者(?—妙)谓人己气血之难符(谓—为)于斯益见(见—现)仓卒之间(卒—猝)重点词
延(医)第(以)和(者)矧口吻挠遗策隳见几浮言主持骐骥驽群帷幄神筹几(见)(杰)竖秋猛浪浅深凿凿自是执两端经权格致何物接物征(医)小大方圆仁圣工巧会(灵魂)相与玄冥当(性命)皮质心口守中怀玉倾(信)(铸)兵趋赖侪其(毋)相知惟(好生)
成语典故
错节盘根阳春白雪朱紫混淆圯桥杰竖斋战疾伯牙钟期夷吾鲍叔
领会:实词活用
庸妄之?投(庸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纷纭之错乱(纷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犹瞑行之瞎马(瞑:名词作状语)小大方圆全其才(全:使动用法)
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烛:名词活用作动词幽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不足以识其蕴蓄(蕴蓄:动词活用作名词)不足以尽其所长(尽:使动用法)
自古苦之(苦:为动用法)
倒装句
惟其事之难也(定语后置)病之难也(定语后置)
何所趋赖(动宾倒装)最非计之得者(定语后置)应用:重点句
[1]倘不知此,而偏听浮义,广集群医,则骐骥不多得,何非冀北驽群?帷幄有神筹,几见圯桥杰竖?
[2]危急之际,奚堪庸妄之误投?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
[3]故非熟察于平时,不足以识其蕴蓄;不倾信于临事,不足以尽其所长。
[4]使必待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则仓卒之间,何所趋赖?一旦有急,不得已付之庸劣之手,最非计之得者。子之所慎,斋战疾。凡吾侪同有性命之虑者,其毋忽于是焉!
(三九)《不失人情论》(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尝读《内经》(尝—常)然乎难之矣(?—戛)此贪?之流也(?—幸)
重点词
殿瞿然喟然危言甫(信)(不)偶(未)遂讳(疾)自(古)(难)回动(关)拂衣坐(而待亡)诳相(欺)便佞漫(不)孟浪阳(若)阴(若)浸润(难)必回春若(辈)嫁谤自文贪?倏必期奈……何
成语典故
多歧亡羊画饼车薪杯水薰莸不辨腹无藏墨目不识丁朱紫混淆曲高和寡一傅众咻
领会:实词活用
医家所甚亟(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同我者是之(是:意动用法)
异己者非之(非:意动用法)
倒装句
而医理何曾梦见(动宾倒装)应用:重点句
[1]甚至薰莸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可作?,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
[2]有望、闻、问、切,漫不关心;枳、朴、归、芩,到手便摄。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
[3]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幸之流也。
(四○)《与薛寿鱼书》(次重点)
识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反?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托)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伎—技)重点词
何容若大父不禄梗概躬行夭札老安少怀素位烂然多(一)相公布衣挟今(执)艺成而下斤斤貌袭鸣高转(未绝)村儒无俚附会(尽)没刀圭寿
领会:实词活用
羿之射(射:动词活用作名词)
秋之弈(弈:动词活用作名词)
以永其人(永:使动用法)
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安、怀:均为使动用法)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传:为动用法)
黄帝昌之(昌:使动用法)
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以寿世者(寿:使动用法)
倒装句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宾语前置)艺即道之有形者也(定语后置)虑除了这些之后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定语后置)
应用:重点句
[1]谈何容易!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而悲也。
[2]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3]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
[4]虑除了这些之后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聪明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巧,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技巧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巧联系学过的多个聪明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学说难题和实际难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医古文,王育林,李亚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第4版
2.参考教材:
医古文进修考试指南,魏飞跃、张炳填,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三、自学技巧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聪明点及对聪明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聪明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领会,对基本学说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技巧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经过中,既要思索难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技巧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难题的认知、领会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进步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