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不至不的意思 过中不至的至是什么意思? 过中不至的中
“过中不至”中“至”的含义解析
“过中不至”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里面《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具体含义及语境如下:
1. “至”的直接释义
“至”在句中意为“到达”,指友人未按约定时刻抵达会面地点。
- 原文语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此处“过中不至”指友人未在正午时分到达,而“乃至”(友人后来才到)与之形成对比,进一步印证“至”为“到达”之义。
2. 句式特点与省略分析
- 省略主语:句子省略了行为主体“友人”,完整表述应为“(友人)过中不至”。
- 时刻状语:“过中”指“过了约定的正午时刻”,强调友人迟到的事实。
3. 文化背景与寓意
- 守时觉悟:古代对“信义”极为重视,友人“不至”违背了“期日中”的承诺,被元方斥为“无信”,体现了儒家文化对诚信的推崇。
- 语言凝练性:文言文用词精炼,“至”一字既表动作(到达),又隐含对失约行为的批评。
4. 相关扩展
- “至”的古今演变:上古汉语多用“至”,中古后逐渐被“到”替代,但文言文中仍保留原义。
- 类似用法举例: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到达后便离开);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至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到夜晚)。
“过中不至”的“至”意为“到达”,既是对友人失约行为的客观描述,也承载了古代文化对守信的道德评判。这一用法在文言文中具有典型性,需结合语境与文化背景综合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