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怎样避免教育中的”拔苗助长”?
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无论兄弟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赶进度,我们不得不加快教学节奏?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我们布置了超出他们能力的作业?这其实就是教育中的”揠苗助长”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样在教学设计中避免这种错误。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讲述一个农夫急于让禾苗长高,结局反而导致禾苗全部枯死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警惕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一个好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进修。
怎样设计不”揠苗助长”的语文课?
以部编版二年级《寓言二则’里面的《揠苗助长》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第一步:趣味导入
从孩子们熟悉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寓言”的概念。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通过互动,让孩子们领会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
第二步:分层识字
不要一次性要求孩子掌握所有生字。可以先重点进修”寓、则、揠、焦”等关键生字,用”加一加””换一换”等趣味技巧记忆。比如”揠”字可以拆解为”扌+匽”,帮助孩子形象记忆。
第三步:故事领会
通过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农夫的焦急。可以问:”如果你是农夫,看到禾苗长得慢,你会怎么做?”引导孩子们思索”为什么不能拔苗助长”。
教学中的”揠苗助长”陷阱有哪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这些”揠苗助长”的误区:
过度追求速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式地讲课,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正确的行为是像《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中那样,预留足够的练习和消化时刻。
忽视个体差异
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会让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建议设置分层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的难度上进步。
过早引入高难度内容
二年级就要求写长篇作文,或是做复杂的数学题,这都是典型的”教育拔苗”。应该像”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示范的那样,从基础识字、简单领会开始,循序渐进。
怎样评估教学是否”拔苗助长”?
判断我们的教学是否存在”揠苗助长”难题,可以观察下面内容信号:
学生是否普遍感到进修压力过大?
作业错误率是否异常高?
课堂参与度是否明显下降?
进修兴趣是否逐渐减弱?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调整教学节奏了。可以参考前文提到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适当放慢速度,增加趣味性和操作性环节。
划重点:回归教育本质,静待花开
教育不是赛跑,而是一场静待花开的等待。通过合理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我们既要避免急于求成的错误,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找到那个”刚刚好”的教学节奏,让孩子们在高兴中进修,在成长中收获。
记住《揠苗助长》给我们的启示:万物生长都有其规律,教育也是如此。当我们放下焦虑,孩子们反而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无论兄弟们准备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了吗?